首页 / 动态 / 品牌故事

“易生活”:适老化设计还给老人简单快乐的生活

  品牌故事||“易生活”:适老化设计还给老人简单快乐的生活

北京易享生活健康管理服务有限公司,是一家社区养老与健康服务运营商。通过建立和运营“易生活健康馆”(以下简称“易生活”),将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,再以机构养老作为辅助,并打造了以改善居家养老为主要目的的适老化设计体系。

将居家设计改造与养老服务相结合,这在养老行业还是一个较新的切入点。北京易享生活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、全经联城镇化发展委员会委员李文捷告诉《现代物业》与公地网联合传媒,将适老化设计与后期服务相结合,是要打造一个软硬兼施、一体化的养老解决方案。她认为,要解决中国养老问题,必须回归到社区和居家。而在这个过程中,养老理念的转变和引导是最重要的,也最需要整个社会共同来推进。


《现代物业》:您是怎样开始关注养老行业的?“易生活”为何选择以养老服务作为社区服务的切入口?

李文捷:我以前是从事规划设计行业的,做了20多年,对城市的发展策略、产业研究、房地产、旅游等方面都有涉猎,最后落到城市的规划,现在叫城乡规划,也包含一些建筑和设计的内容。

过去五年,我一直非常关注养老和大健康产业,对此做了很多研究。从2015年开始,我觉得养老已经成为一个大的趋势。社会的老龄化势不可挡,与老人有关的需求也与日俱增。我们其实能够做更多的事情,而不仅是帮助客户制订一些策略。我想以合适的方式亲自参与到这个行业中来。这个时候,刚巧碰到我的合伙人吴晓蓉,她很坚定地认为,传统房地产行业的玩儿法已经过时了。怎样更好地为人服务,才会是未来最重点、最核心的内容。既然是为人服务,就应该回归到社区的层面,在社区里进行各种各样的服务定制。

那么,到底如何进入呢?我们发现,在给老人提供服务这方面,供需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。因为老人的需求是刚性需求,我们自己同样上有老、下有小,周围的朋友也都是如此。大家都需要这种服务,而且是专业化的服务,刻不容缓。所以,我们就锁定以养老服务作为起点,来探索我们的模式。

 

《现代物业》:“易生活”目前所建立的养老服务模式具体如何,其中包含哪些内容?

李文捷:模式也在不断迭代。我们的做法是先接触老人,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,研究这个市场,同时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,弄清楚我们到底要做什么。一开始,我们建立了一个比较大的体系“社区家”。也就是围绕社区,一家老幼同乐。人们在经历新的经济转型和新的生产、生活方式调整之后,一定会回归到社区,回归到家庭,回归到健康生活。而社区里最核心就是老人、孩子和妈妈三大类群体,我们要为他们服务。我不认为人老了应该搬到什么养老机构,或者去购买什么养老地产,因为我们发现,老人能否有一个快乐幸福的晚年,其实跟买不买房子没有直接的关系。老人需要的是在生活起居各方面的照顾,他有最基本的养老健康的需求,也有最基本的心理和精神快乐的需求。而老人一定要跟家庭、孩子、朋友们在一起,才能有真正的快乐。所以我们建立了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,再以机构养老作为辅助的三合一的模式,也就是“社区家”的模式。

除了“社区家”以外,还有一个“社区+”的概念。我们希望在社区的入口叠加越来越多的内容,为老人、孩子、家庭提供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。这是一个总体的思路,里面其实包罗万象。我们发现,单纯为老人解决某一类问题,其实并不能真正满足他的养老需求,所以就提出了“吃玩护养学”几个关键字:“吃”是指营养配餐;“玩”,就是开开心心,参加各种文艺活动;“护”是跟医疗相结合的,解决健康护理问题;“养”,是一些养生保健的内容;“学”是指老年学堂。“吃玩护养学”所涉及的每一个产业,每一条产品链,其实都可以发展成非常丰富的内容。而在老人、孩子、妈妈这三类人的生活中,也都少不了这五样事。

这算是我们的一个框架设计。当我们再往下面细分,要找到具体切入点的时候,我们发现,有几件事是非常重要的。第一,老人居家养老的救急,也就是国家提出的“六助”,包括助餐、助医、助洁、助行、助浴、助急,这是他们最迫切的需要。第二,老人对健康的需求。比如慢性病的调理、康复训练,日常身体状况跟踪、数据分析、健康指导等,也是护理康复和中医养生层面的内容。

除了这两部分之外,我们还发现,有很多刚性需求来源于老人居家环境的问题,这些问题急需得到改善。在目前我们的社会中,90%的老人会选择生活在家里,而他所生活的环境实际上危机四伏,充满了不舒服、不方便、不健康、不安全的各种问题。如果家里的环境都很不安全,那么居家养老也就实现不了。因此,我们以这个为切入点来做养老服务,帮助长者改造环境,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居家氛围。这也恰好能够与我以前的行业背景、专业经验相结合。

从今年一月份开始,我们着手研究老人的需求,给他们提供解决方案。有些是真正实地参与,帮他们进行改造。可能是局部的改造,例如针对卫生间改造,也有全屋的改造,需要一定条件才能实施,比如说老人在一段时间内,可以不用在这个地方居住。全屋改造所面向的,主要是75岁以下的老人。如果老人的年龄更高,可能也不太适合全面的环境改造了,这时就回归到产品的层面,通过一些简单的辅助性工具,帮助他解决最迫切的安全问题。比如给房间里加点扶手、床上用品、助行辅具、卫浴辅具等,几种方式配合着来进行。总之,我们会考量具体环境,进行一个整体的系统评估,也会充分尊重老人自己的想法,整合出一个最适合他的方案去实施。

 

《现代物业》:这种环境改造具体包含哪些方面?它能够为老人的居家生活解决哪些问题?

李文捷:我们现在锁定的老年群体有四类,其中一大类就是高龄自理的老人。这些老人年龄已经很高,虽然目前还能够自理,但是身体却在逐渐衰弱的过程中,在家中出现意外的几率会越来越大。针对这一点,我们总结归纳出了九个具体的问题。

第一,居家摔倒是老人因伤害死亡的第一大原因,需要全面系统地解决。例如在房间关键部位加一些栏杆和扶手——也不能全屋都装满了扶手,这样老人也会排斥——要装得恰如其分。还有地面的防滑,比如对不平整的地面进行一些改造,降低老人在家中摔倒的风险。

第二,紧急报警。老人发生状况的时候,如果能够第一时间呼救,就可以及时解决问题。现在,国内独居老人的比例已经占到了60%,但是紧急报警的设备和通道却非常少。老人遇到突发事故,没人能够及时上门救助。他就是想报警,给谁报?子女就算在同城,过来可能也要好几个小时,更别说有很多子女是在异地,甚至在国外的。这时候,需要建立一套体系来救助他们。简单地说,分成三个层次。

首先是家里的报警。在家里有人的前提下,应该有相应的产品设备能够实现各屋之间的紧急报警。比如老人在卫生间跌倒了,可以报警给在厨房里做饭的人知道。其次是给子女报警。这就必须要用到智能设备了,24小时监控。这样一来,子女就可以快速做出反应,找人帮忙,或者自己亲自过来。我们在几个月的考察过程中,碰到过几次类似的问题。比如一位老人在家里去世了,但是被发现时却已经超过一天。没有及时救助,会让子女和亲人感到非常后悔。这是个非常紧迫的问题。第三个层次,也是最理想的层次,就是给社区报警。建立社区服务站,保持一个有效辐射的范围,只要接收到报警信息,就可以及时提供上门救助。打通这个绿色的通道,可以帮助老人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。

第三,是照明。我们发现,老人居家环境的照明设施总体来说都不是很理想,光线以及照明方式都不太适合老人的需求。例如照明控制开关,比较普遍的情况是,老人要睡觉了,可是家里没有双连双控的开关,他需要跑到门边上去关灯,然后再回到床上。这个过程中其实就有危险。再者,随着年龄升高,老人起夜的次数可能会越来越多。起夜如果开灯,其他人都受影响,所以很多老人选择用手电筒。但万一忘了手电筒放哪儿了,或者一时找不到,可能就会生出其他问题。如果家里有自动感应的灯,装在适当的位置,这个问题其实可以被很简单地解决。

第四,是整屋收纳。整屋收纳的问题是非常普遍的,几乎有99.99%的家庭收纳都成问题。收纳问题有很多种解决方式。首先是习惯,怎么进行分类,可以对老人有所引导;也可以通过简单的家具调整,解决一部分问题;更彻底的解决方法是把整个房屋收纳体系重新再规划、再设计,根据老人的具体需要,进行分门别类的调整。

第五,家具。对很多老人来说,这个问题是非常实际的。老人不可能整天躺着,也不可能整天站着,他需要一把非常舒服的椅子。但是你会发现,市场上几乎没有真正适合老人的椅子——符合老人人体工学的、能够保护他的腰颈的、尺寸合适甚至还能够助力他站起来的。我们就从一把椅子开始做起,做适老化的家具。

第六,就是卫浴。老人洗澡不方便是一个普遍的问题。也包括卫生间不安全。他怕摔跤,又没办法坐着洗澡。如果没人帮忙,很多东西他也够不着。还有上厕所,老人很容易有便秘之类的慢性病,每天他要做个人卫生很不方便。所以,我们有时会建议不一定要做整屋装修,但是可以针对卫生间进行整体改造。这样起码能够提升老人的生活品质,增加他每天的舒适度。

此外,还有净化空气、提供健康的饮用水以及园艺改造。现在大家都渴望回归绿色的生活,都想要有一些花花草草养在家里。园艺疗法已经成为一个专业了,特别适合慢性病康复型的老人,既能够让老人保持一定的运动量,让身体有活力,又能够进行精神的、心理的疗愈。看着小花、小草、小豆苗慢慢长大,他会变得很开心。

我们希望把这种居家环境安全改造做成一个一体化的解决方案。上面所说的这些问题都是最典型的,如果能够把它们解决掉,老人就可以直接获益,而且全程都省心。

 

《现代物业》:像这样进行整体化的改造,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,需要很多供应商、合作方的加入,例如家具、医疗等。对于“易生活”来说,成本的投入可能就会过于庞大了。针对这个问题,“易生活”怎样去解决?

李文捷:我们是问题导向型的,公司的定位就是要解决老人的问题。我觉得,现在是用户的时代,一定是他需要什么,你就给他提供什么才对。作为一个企业来讲,当然不可能包罗万象,也没有必要。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合作平台,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。其实在每一个细分的领域,都有供应商。家具或者园艺都有人在做,但是,从老人的角度出发去进行系统的整合,这件事却没人干过。

我们接触过很多的老人,包括他们的子女,正是面临这样的困难。比如要给老人装一个设备,去找各种装修公司,而装修公司只会解决他的装修问题,并不真正研究老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需求。

我们要做的是一个软硬结合的系统,从全方位的角度来解决老人的问题。这里面涉及的供应商、产品商、服务商非常多。我们想做的,是建立这样一个思路和体系,建立一个开放的平台,让更多的供应商和服务商与我们合作,共同成长。比如装修公司,我们现在和一些一流的装修公司建立联系,他们也很愿意把我们的产品跟他们的业务链结合起来。再比如家具厂商,现在做适老化家具的厂商还很少,但是他们也非常乐意去做。因为他们只负责生产和设计,对于用户需求的把握是比较弱的。而我们却能够真正了解用户的需求,并且提出一套解决的方案。这套解决方案的核心是适老化设计。当然,这个设计是个泛设计的概念,不仅是建筑设计或装修设计,整个系统、整个解决方案都是需要设计的。它是对老人的整个生活状态所进行的改善。

 

《现代物业》:是否只有那些经济收入比较高的家庭,才有能力承担这种适老化设计和环境改善的成本?

李文捷:整体改造居家环境,有可能几千元,也有可能几万元,甚至更高的价钱。但我觉得,这是丰俭由人的,可以根据家庭的个别条件来量身定造。如果一个家庭有条件整装,那我们就建议整装,尤其在老人75岁之前。现在老人的寿命都长,也许他会受益二三十年。这种好处会在未来的日子里逐渐显现出来。可能在75岁的时候,老人还很健康,他觉得没有必要。但是当他到了80岁,会发现自己还是挺需要感应灯、扶手之类的。到了90岁,这种需求会变得更加迫切。但如果那时候老人已经不能自理了,再去给他装修改造,那就有点晚,因为他已经经不起整个环境的大变化。

当然,这里面还牵涉一个消费理念的问题。毕竟很多老人是比较节省的。这一点跟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。在很多家庭,父母都愿意花钱在孩子身上,因为孩子代表着未来的希望。老人也同样不舍得在自己身上花钱。可是我们希望能够传播一个理念,就是老人不老。在联合国最新发布的年龄分类标准里,把75岁以上的划分为老人,这是什么意思?我们希望尽可能延缓老人衰老的过程,让他到了这个年纪,依然能够过一种健康、快乐、有尊严、有品质的生活。当然,他可能需要适当付出一点。但其实中国绝大部分老人的财力都是允许的。

老人觉得自己老了,没有多少日子了,所以就凑合着。这种情况特别多。这需要老人的子女和我们共同引导,来帮助他们转变这种理念。

 

《现代物业》:让老人的生活品质有所提升。

李文捷:对。我们的客户群体有四类老人,刚才说到的主要是第一种,健康自理老人。此外还有半自理老人,比如术后需要卧床,但其实也可以起来走动的。只是他变得比较虚弱,需要拐棍之类的辅具。

第三类是失能老人,比较严重的就是完全卧床,或者高位截瘫。

第四类就是失智老人。其实在中国,老年痴呆人群的比例是很大的,但是却完全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护。老年痴呆中最典型的一类就是阿兹海默氏症。我们正在参与的一个案例,就是针对一个阿兹海默氏症老人,对他的心理要求、行为特征以及他对环境的要求进行专门的研究,再结合他的居家环境,提出可能的改造方案。这个案例老人,他很怀旧,对过去的事情记得很清楚,但对眼前的事却忘得特别快。我们就用一些怀旧的照片、旧物件,让他感觉到亲切自然。阿兹海默氏症是一种不可逆的病症,所以这类老人往往会有一个很悲凉的晚年。

老人虽然可能把孩子是谁、自己是谁都忘记了,但他依然可以活得有尊严。有很多方法可以让他获得比较好的照顾,不仅是改造环境。哈佛大学有一个学生研究阿兹海默氏症,研究了两三个月,专门跟老人同吃同住。他发现,把一个白馒头放在白盘子里,老人就看不见了,进食就会有困难。所以他设计了彩色的盘子,用颜色和形状来提醒老人进食。

我今天开车时,在东三环看到一个老太太,其实年纪也不是太大,推着手推车,站在主路的中间。在日常生活中,有很多老人表现出异常,大家误认为那只是一个衰老的过程、一个健忘的过程,其实那是阿兹海默氏症的苗头。70%以上的老人在确诊阿兹海默氏症的时候,已经是中晚期了。那时要再想做出什么改变,是很困难的。如果在早期能够得到适当的照顾,病症就可以被延缓。所以,针对一些早期的失智老人,我们希望通过环境的改变,帮助他延缓病情,提升他的生活舒适程度。

 

《现代物业》:社区养老是一个基于社区空间的概念。养老进入社区,可能需要与传统物业服务商进行一些合作。那么,物业管理公司所提供的基础性服务,能够与居家养老的服务建立哪些联系?“易生活”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合作一般是如何实现的?

李文捷:这个问题特别好。现在,我们的合作伙伴里就有一些房地产企业,包括他们的物业管理公司。其实在过去,物业管理公司一直没有被特别重视。我认为,回归到社区、家庭这个层面来说,在社区里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,倡导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,可能是社区服务能够到达的最终极的状态。物业管理公司的定位其实也可以再提升。它已经拥有了最基础的入口和平台,有了为整个社区提供最基础服务的条件。那么,在这个基础之上,我们再去叠加更多增值性的服务,实际上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。

利用物业管理的基础性服务,我们能够接触到更多社区里面的人,然后建立一个社区的服务中心——“易生活健康馆”。根据社区的情况以及它能够辐射的范围,我们会做成不同的规模,迷你型、中型甚至大型的。这些就是我们在线下的实体店。迷你型店其实就是一个服务站,一两百平方米就能够做一个。它能够容纳老人的日常信息交互活动,就像一个社区客厅。老人可以来,孩子可以来,妈妈也可以来。老幼同乐,这是我们的理念。既然是社区客厅,一定是很亲切、很温馨的。在这里可以搞各种各样的活动,有亲子类的,有家政类的,有适合老人的。就算没有活动的时候,大家也可以到这里来喝茶、上网、看书。

在未来,它甚至也可以成为一个创业平台,为家庭或者个人提供创业服务。现在整个社会都讲众创,而一个社区的众创空间应该就在社区服务中心里。例如,有人想搞心理咨询,那早期他就必须到这里来。只有在这里了解了他要服务的人,才能知道人们真正需要什么。再例如,有人想做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,跟小孩子打交道,同样可以从我们这里起步。总之,它会成为一个社区服务的终端。通过这个终端,我们建立起和老人、和家庭的信任与黏度。

我们可以与很多物业管理公司建立全方位的合作,把一些“睡眠资产”或者经营不善的物业重新打造、重新盘活,给它注入新的运营模式。这样一来,一方面,我们就拥有了一个跟老人和家庭对接的入口;另一个方面,这也把物管的服务提升了一个档次,变成了健康服务。如果社区的老人都被照顾得很好,问题也都解决了,那他的家庭跟物业管理公司和开发商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紧密,不会产生什么激烈的冲突。

 

《现代物业》:您说的这个问题让我想到,在很多老小区里其实有一些这样的场馆,可能是一个单车棚这类的,但都弃置不用了。所以有时候,居民会自己把空间收拾出来,例如规划出一小个麻将室,大家就坐在那里打麻将。

李文捷:对,你说的这种情况,我们在做社区调研的时候也发现了很多,这是很普遍的。大多时候,社区内不是没有场地,而是没有专业化的经营。让居委会去经营一个健康服务站,那不是他的职责范围。现在,为了解决社会化养老的问题,许多小区已经挂了牌,提供养老服务。但大部分都是居委会在做,政府贴钱。这样的话,一来,政府会有比较大的负担;二来,运营不是专业化的团队。于是它就演变成麻将室、棋牌室,做不到真正系统的养老服务。

 

《现代物业》:不单室内空间需要适老化设计,公共空间也很需要。但现在,有很多公共空间的设计非常不适老。比如有一个很常见的现象,在小区单元门出入口处,会有一个无障碍设计的斜坡,但下了斜坡,却还要再下一个人行道的坎。

李文捷:对。其实,适老化设计也是这几年才逐渐被重视起来的。全社会适老化设计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因为确实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造。比如你说的这种坡道,实际是为了让轮椅老人能够自由出入,但现在他根本不敢自由出入,一个小坎就把他给拦住了。改善公共环境的适老化,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,包括一些公共建筑,例如酒店、电影院等。现在,国家已经提出了社区的设计规范,要求是要全面适老化的。但它需要时间。

 

《现代物业》:那么,“易生活”在与物业管理公司对接之后,是否会帮助他们对小区公共空间进行一些适老化的设计与改造?

李文捷:可以。本来我们就是做设计的,这也是我们的核心能力。公共空间的适老化设计同样拥有很大的需求,但目前,我们的重点还是在集中在居家方面。

 

《现代物业》:空间本身会存在一定的局限,这是否也会给适老化设计带来一些麻烦?比如针对一些老式的建筑,有一些设计的想法会不会没有办法实施?

李文捷:肯定会有一些局限。就拿卫浴改造来说。我们研究日本的家庭时发现,日本家庭卫浴一般会分成三个独立的功能空间,一个是洗漱,有洗手台;另一个是如厕,有马桶;第三个就是洗浴,至少有淋浴,此外可能还有泡澡的需求。相对来讲,这三个功能区间是各自独立的,这样就可以容纳几个人同时使用。而我们国家的住宅,更多是会把它们集中在一个卫生间里。卫生间的空间本来就比较小,老旧的就更小了。它的空间局限,导致我们很难再去给它增添其他辅助的功能。此外,还有马桶的改造、卫生间的收纳等问题。当然,最后还是要根据房子的状况和老人的使用习惯来确定方案,但肯定有力所不能及的地方。

比如要安装马桶扶手,可以对老人站起和坐下有助力作用。但是因为空间的局限,可能就装不了。就算他就想买,也得劝他别买。再例如,要安装一种可以折叠的扶手,可它必须装在承重墙上,才能保证安全性。它本来就是用来救命的,如果安装出了差错,后果就不堪设想。所以,当房间里面不是承重墙的时候,我们都建议老人不要去装。给老人做事,一定要本着安全第一、质量第一的原则。这是良心的事。

 

《现代物业》:现在,市面上有许多针对老人的手机,但很多时候,老人觉得麻烦,其实是很少使用的。那么,是否也会有一些适老化设计,初衷是好的,但老人却因为种种原因,不愿意接受或者使用?针对老年人群体,“易生活”又是如何将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相结合的?

李文捷:有这个问题,这也是我们正在摸索的。很多时候,我们给自己的父母买类似的智能设备,后来就会发现,他们的回馈并不是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好。对智能设备的使用,对老人来说确实是个困难。老人上网、用手机都不如年轻人来得那么顺畅。这种情况怎么解决?一方面,我觉得做智能设备研发和推广的人,需要更多地接触老人,了解他们的使用习惯。可能对年轻人来讲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操作,但老人就是搞不明白。这就需要去改善;另一方面,实际上我们所做的,是线上与线下的结合,并不完全依赖线上这条路。要给老人提供的服务,一定是面对面的服务,一定是线下的,一定是有接触的。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建立起信任。

从另一方面来说,我们完全可以通过O2O的方式,和老人的子女建立交流。目前,我们线上服务的客户中有很多都是中年人,家里面有父母。父母遇到问题了,于是他们也很关注。过去人们给老人买东西,可能今天买一个浴椅,过几天买一个感应灯,都是零打碎敲的。至于软硬结合、环境改造与后期服务相结合的方案,更是缺失得厉害。现在能给老人提供的系统服务,只停留在家政的层面。给老人找个好保姆,的确很重要,但即便是好保姆,依然不能够代替专业的照顾。这时候,就可以使用一些办法。例如可以给保姆提前培训,让他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;还可以给保姆提供持续的、定期的指导,帮助他给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务。当然,如果有更高要求,可以对老人进行一些康复训练。比如针对一些慢性病的调理,针对某些术后的疗愈恢复等。如果康复做得好,就能够延长老人的健康时光,这也是我们在努力的方向。

 

《现代物业》:在很多美国电影里,老人一直都会独立地做一些事情,例如做些木工活、搞一些发明创造来帮助身边的人。其实最好的养老服务,应该就是帮助老人恢复自理的能力。

李文捷:是的。实际上在国外,有很多轮椅老人也可以自己做饭,自理生活。但我们现在就不行。我们手头上就有一个案例。一个叔叔坐轮椅已经20多年了,他家里所有的门上都有一个门坎,虽然不高,但就是拦着他。他从来不能进厨房,因为一个小小的过门石把他拦住了,所以他自己就放弃了:反正我不需要进厨房。我们需要引导他改变这个观念,并且帮助他改善环境。如果环境没有改造好,就算他进去了,但是他的厨柜没有做好设计,轮椅不能靠近,也没用。所以必须有一个轮椅能靠近的厨柜;吊柜也得是能够拉下来的,他才能自由地去拿东西;包括家里的开关,普通的开关对他来说太高了;还有“猫眼”,普通人用的“猫眼”,他根本看不见;再比如内开门,轮椅一进去,他要内开,但他又退不回去,那就是个死局。所以无障碍的门,必须是推拉的。这是很多细节上的东西,也是我的兴趣所在。

我觉得在养老服务这个领域,理念上的转变和引导,实际上是最重要的,也最需要整个社会共同来推进。理念转变了,子女就会知道,原来我还可以给我的父母做这么多事情。老人自己也会知道,原来我的生活还可以更舒服、更有质量。这会让他建立起足够的自信心,也会让他拥有更多的快乐。


品牌故事 2016-05-13日更新 6011次浏览